《正義,一場思辨之旅》
作者邁可.桑德爾教授
《正義,一場思辨之旅》這本書的開頭以真實例子牽引藏在社會的種種看法及道德觀,涉及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方式,也涉及法律功能為何,以及社會該如何組成最終正義與公理的問題。
功利主義不做主觀評斷,只計算評估效益,是一種道德科學,但是,不是所有的價值都能換成單一通行貨幣,特別是涉及人命的價值,涉及到所謂的幸福快樂也並非只能以一種數字來做為度量。所以後來的彌爾才要為它添上人性。當今的政府或企業,依然是以大多數人的福祉或是以效益成本為考量,依據的只是邊沁的功利主義。
自由至上主義的優劣是什麼?甚至,在我身我命歸我有這命題上,以一個你情我願人吃人的實例說明,自由至上原則會遇到終極考驗,因為那裏面涉及到正義觀,而不能以一句自由至上做為一種簡單的詮釋。
此書在每個影響至今的學派理論裏,舉出正反兩面的理據,甚至是各種不同角度的互相反駁及辯證。最後要觸及的是﹕道德的省思,是無可避免,因為口說尊重他人選擇,但不對道德爭議表態,是一種假尊重,只說幫助弱勢,但沒有深入探討公共領域的空洞化,不但難以說服有錢人多繳稅,也沒有面對貧富差距還會腐蝕公民品德。探究社群生活需要何時立法時,就必須介入公民的爭論。貧困差距、弱勢族群、同志婚姻合法法、安樂死等等,其實都是政治哲學的議題,閱讀這書的最終目的不在誰影響了誰,是要梳理出自己抱持的是哪些信任,而為何又抱持這些信念。
正義不是一本思想史,原來還是其根據的,那是來自於從古至今的政治哲學家,他們對於正義與權利、責任與同意、榮譽與美德、道德與法律,都是深入思索,並以激進或是出人意表的方式來呈現。閱讀此書,考驗的是我們思辨的能力,很多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某些常識或是觀念,才知道我們只是一知半解地攝取所需而已,而沒有深化或是展開一種更廣闊的自我檢視。